×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项CT检查竟是"癌症加速器"?医生:超过这个次数,癌风险暴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07:00    

现代医学里,CT 检查那可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堪称诊断病情的 “第三只眼” 。医院走廊里,常常能看到患者们手持检查单,神色匆匆地走向 CT 室。那 CT 室的大门,就像通往健康真相的一道神秘入口。它能把咱身体内部的情况,像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清晰呈现出来,让医生对病情一目了然。可谁能想到,这看似神通广大的检查,背后却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风险。

有研究明确指出,每多做一次胸部 CT 扫描,患癌风险大概会上升 4.3%,要是累积到 10 次,风险直接飙升 43%!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打个比方,CT 扫描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在帮助医生看清病情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给身体埋下隐患。

那 CT 为啥会有这样的风险呢?这就得从它的原理说起。CT 扫描靠的是 X 射线穿透人体组织来成像 。和普通 X 光片不同,CT 扫描时,X 射线源会像个不知疲倦的舞者,围绕人体 360 度旋转,从各个角度采集数据,这也使得它的辐射剂量比普通 X 光高得多。据哈佛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研究,一次胸部 CT 扫描的辐射量,差不多等同于拍 200 次胸部 X 光片,这辐射量,简直惊人!就好比你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区边缘生活 3 个月所受的辐射,想想都让人脊背发凉。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有个典型案例 。一位 58 岁的大叔,因为慢性肺部疾病,在 5 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做了 12 次 CT 检查。结果呢,第 6 年的时候,竟然查出了甲状腺癌。虽说一个案例不能直接证明因果关系,但大量临床统计数据显示,那些频繁做 CT 检查的人群,甲状腺癌、肺癌的发生率明显比普通人高。

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频繁做 CT 检查 。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苗,组织细胞分裂特别活跃,对辐射也就更加敏感;孕妇肚子里的小宝贝,那可是超级脆弱,胎儿对辐射敏感得很,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他们的基因修复能力或许天生就弱一些;还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频繁接受 CT 检查的人,辐射剂量在他们身体里不断累积,危害也越来越大。

在医院里,有时候会出现过度检查的情况 。你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做过一项长达 10 年的随访调查,发现 38% 的体检者,就因为第一次 CT 检查发现了 “可疑结节”,从此陷入了反复复查的 “焦虑漩涡”。这就好比掉进了一个怪圈,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而且,医院收入里,影像检查占比相当高,能达到 30%-40%。据调查,三级医院里,21.3% 的 CT 检查适应证都不明确。这背后,既有医疗资源错配的原因,也不乏经济利益的驱动,结果就导致了 CT 检查被滥用。

但咱也不是说 CT 检查就完全不能做了,得看情况 。要是遇到急性创伤,比如车祸后要检查内脏有没有损伤;或者突然中风,需要赶紧诊断;还有肿瘤分期以及治疗监测,又或是复杂骨折评估,这些时候,CT 检查那是相当有价值,能帮医生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给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可要是一些小毛病,比如单纯头痛,又没有神经系统方面的阳性体征;轻微腹痛,也没有急腹症表现;慢性背痛,还没有神经症状,再或者只是常规体检,这时候做 CT 检查就得慎重考虑了。

要是真的必须得做 CT 检查 ,咱也有办法尽量降低辐射风险。现在很多 CT 设备都有低剂量扫描模式,能把辐射减少 30%-50%,这可太有用了。检查的时候,一定记得用铅围裙把生殖器官、甲状腺这些敏感部位好好保护起来,就像给它们穿上一层坚固的防护服。而且,去检查的时候,带上之前的检查资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还有,平时多吃点蓝莓、西兰花这些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虽说不能完全消除辐射危害,但也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在医患沟通方面 ,咱患者也有权利了解清楚。当医生建议做 CT 检查时,咱可以客客气气地问:“医生,这个检查对诊断我的病到底有多重要啊?有没有辐射小一点的检查可以替代呢?这次检查辐射剂量大概多少呀?多久以后需要复查呢?” 大部分医生其实都挺愿意和患者讨论这些替代诊断方案的,前提是咱态度要好,尊重医生的专业。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搞 “合理影像检查” 计划 ,像美国放射学会的 “Choose Wisely” 运动,就清楚列出了不建议常规做 CT 检查的情况。咱国家也在积极制定类似指南。相信以后,CT 检查会用得越来越合理,既能发挥它的诊断优势,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对咱身体的潜在危害。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