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菜园”丰盈“北餐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1:16:00    

过去,“冬储”是每一个北方人都绕不开的生活,而如今,这个“词汇”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烙印。得益于我国的“南菜北运”工程,近年来,一批批南方蔬菜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跨越上千公里,出现在北方人的餐桌上。这场持续多年的“南菜北运”工程的背后,是一条条连接南北市场、横跨几千公里的“蔬菜动脉”。近年来,作为“南菜北运”基地的广西、云南、海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不断发展蔬菜产业,从田间采摘到冷库分拣包装,再到装车调运,生产链条紧密衔接。“南菜园”已成为我国“菜篮子”保供稳价的重要一环,不仅保障了“北餐桌”的丰盈,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北方人“菜篮子”满起来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温差较大。为化解供需矛盾,促进产区与市场深度融合,丰富果蔬品类,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保障北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南菜北运”应运而生。“我小时候哪敢想有这么多种蔬菜可以随意买。”一大早就来北京市朝阳区金旭菜市场买菜的张秀芬感慨道:“出门几步路走到超市、菜市场,豆角、番茄、丝瓜、豇豆、菜心、芥蓝……各品类蔬菜应有尽有,供应不断。”

  凌晨六七点,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蔬菜基地里,一箱箱新鲜摘下还带着晨露的板蓝根青菜已经“整装待发”,将一路跨越长江翻山越岭,在48小时内抵达几千公里外的北京盒马鲜生超市的货架;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果蔬综合批发市场,农户们将一车车豇豆、苦瓜、丝瓜等新鲜瓜菜拉进场,与收购商现场交易,这些瓜菜当天就被装进货车、飞机运往北方市场……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粤港澳优质“菜篮子”生产基地。近年来,广西加快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积极开展“桂菜出乡”等系列活动,已逐步发展形成北部湾、湘桂通道、西江流域、右江流域四大蔬菜产业带,构建了冬春、供粤港澳、高山冷凉和城市郊区四大设施蔬菜重点产区。2024年全区蔬菜全年播种面积2625.53万亩、同比增长2.7%,产量4620.19万吨、同比增长4.4%,实现“十四连增”。“桂字号”蔬菜农业品牌价值超130亿元,设施蔬菜面积同比增长37.7%。

  专家指出,各地菜农用“绣花”般的精细化种植技术,建立起“错季种植、错域种植、错峰上市”三大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作为“南菜北运”基地的广西、云南、海南等省份,要加强蔬菜质量监督和管理,大力推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让绿水青山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当地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绿意盎然的蔬菜不仅丰富了全国消费者的“菜篮子”,也装满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

  近年来,云南利用高原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蔬菜种植设施化,实现农药化肥减量,还提升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持续发力蔬菜种业,推动大白菜、辣椒、番茄等蔬菜品种选育工作,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的自主培育蔬菜品种近400个,菜豆、小黄姜等蔬菜品种基本使用自有品种。

  当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发展如火如荼。砚山县稼依镇大稼依社区党委书记邵华敏介绍,联兴蔬菜公司从2009年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种菜,共向2000余户农户流转土地6000亩,年用工需求15万人次,每年供给蔬菜在5万吨左右。流转土地的农户可以优先进厂务工,最低工资超过5000元。邵华敏列了一笔蔬菜收入账:土地流转每年收入780万元,群众务工每年收入2400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实现收入28万元,股金每年实现分红200万元。砚山模式的核心是用组织化对抗市场风险,农户可以获得4部分收入,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市场双保险,政府则通过冷库建设、物流补贴完善产业链。这种“三位一体”的架构,改变了农户过去自产自销的模式,让分散的小农经济对接上了全国大市场。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云南已形成常年蔬菜、冬春蔬菜、夏秋蔬菜三大产区,在持续发挥“南菜北运”重要保供基地作用的同时,出口蔬菜至越南、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丰富的热区资源,云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蔬菜主产区和全国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之一,“云菜”产业已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规模最大的优势产业。

现代科技让蔬菜一路领“鲜”

  过去,“南菜北运”主要依赖公路运输。但公路运输受天气影响大,且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大规模、长距离的运输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开始协同配合,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重塑运输格局,为“南菜北运”提供了更高效、更稳定的运输保障。

  “南菜北运”的实现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冷链物流技术是保障蔬菜新鲜度的关键,现代冷链物流通过先进的制冷设备和保温材料,确保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稳定。例如,大型冷藏车配备智能温控系统,能实时监控并调整车厢温度。此外,物联网技术让运输过程透明可控,通过在运输车辆和冷库中安装传感器,实现了对蔬菜运输全程的温度、湿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每个集装箱的温湿度,智能调度系统则根据交通状况、天气变化等因素,优化运输路线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蔬菜在途时间。

  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引入能够让蔬菜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蔬菜从原产地到超市的全程记录,包括施肥时间、农药使用、运输路径等多项关键数据。

  业内人士表示,“南菜北运”这场运输变革带来了显著的民生红利。北方消费者在冬季也可以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新鲜果蔬;对南方蔬菜产区而言,现代化物流体系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