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云帆 上海报道
汽车零部件行业可能是“年报季”中最受关注的细分行业。不过,其备受关注的原因不在于汽车,而在于人形机器人。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截至2025年4月27日,沪深北三市企业中,已经有21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揭晓了2024年业绩。
由于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4年快速提高,但同时全年整车降价的效益向上游的传导,行业整体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现状。Choice数据显示,上述已披露年报的企业,2024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长10.86%,但同时归属股东净利润平均下降18.26%。按中位数统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中值为增长9.1%,归属股东净利润中值为增长5.74%。
另一方面,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由于技术存在较大的同源性,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也在瞄准人形机器人赛道发力或布局,试图打造公司成长的第二曲线。
“公司将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重点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和肢体三大核心技术。”均胜电子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提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作为产值规模最大的A股汽车零部件企业之一,均胜电子首次在年报中重点提及人形机器人,其包括机器人行业趋势,具身智能发展战略两部分,且内容洋洋洒洒两千字余,描述了公司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洞察,战略部署方向,产品开发情况,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应用场景拓展等内容。
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均胜电子副总裁华慕文对记者透露,公司机器人领域主要从事关键零部件的创新开发、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参与产业链的整合和机器人生态的构建。2025年以来,均胜电子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并实现核心零部件的送样。
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开始在年报中披露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各项进展。
贝斯特连续第二年在财报中公布了公司人形机器人的进展,其表示,公司旗下宇华精机的人形机器人的线性执行器核心部件——行星滚柱丝杠工艺不断优化,批量化生产工艺布局不断完善,关键工艺所需国产化设备合作开发有序推进,以持续打造高效的核心制造能力,为未来批量供货做好了技术设备储备。但公司表示,人形机器人用行星滚柱丝杠业务仍在样品阶段,暂未形成业务收入。
而如威孚高科、德迈仕、万向钱潮等公司,虽然均披露了公司人形机器人的业务进展,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产品研发或客户送样阶段,大部分未导入或产生明显有利于公司当期业绩的收入。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7日,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至少高达36家公司明确提到了公司正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这意味着每六家公司,就有一家要布局人形机器人。相比之下,2022年和2023年年报中,相关A股公司明确提到布局人形机器人的行业企业,分别为仅12家和2家。
考虑到目前A股尚有千余公司未披露2024年财报,在年报提及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企业或将持续增长。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汽车制造业存在高度的技术同源性。比如,人形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主要由汽车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机械臂发展而来,而人形机器人早期动力系统亦源于汽车发动机等传统技术。
无独有偶,国产新能源车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形机器人的大量新兴前置技术,如高效率的三电技术,关键部件热管理,运动控制算法,自动驾驶定位,人工智能交互等,率先获得应用场景,并形成一定的技术底蕴。
随着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开始步入量产,2030年前或进入快速量产爬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强国,无疑又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潮流无缝对接。
2022年财报披露期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A股初露锋芒,并由特斯拉产业链企业拓普集团在年报中首次“开腔”。
彼时拓普集团在年报中透露:“公司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据测算全球劳动人口约34.5亿人,假设人形机器人单价25万元,如其中11.6%的劳动者被机器人取代,则人形机器人的全球市场可达100万亿级别。”而因其质评与2022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时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加之拓普集团作为特斯拉重要在华供应链企业的事实,该公司被认为是首个明确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同年,万里扬也在2022年财报中对“人形机器人”略提一嘴。而在不久后,公司便宣布计划通过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产品,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进行布局。
到了2023年财报,除了万里扬之外,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开始在年报中披露人形机器人的进展,试图向市场宣告公司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统”地位。
其中,知名人形机器人概念“妖股”北特科技即是2023年年报期间最早披露人形机器人进展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曾在年报中毫不避讳地表示:“公司迎来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机会,在战略上对此高度重视。”
除北特科技之外,A股市场上著名的人形机器人牛股,如兆丰股份、南方精工、富临精工等,均为2023年便早早披露人形机器人进展的企业。
今天,随着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名单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布自己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一员。随之而来的是,投资者或将开始更关注企业经营实质,如是否正在引入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是否与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保持良好的业务互动等。
“目前各家企业都在积极地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但短期内我们可能会更看重风险,比如是否会对主业汽车造成拖累,或者公司是否有足够硬的技术和产品去获得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的机会。”一位关注机器人概念的阳光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