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围观!预算报告是怎么出炉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9 21:04:00    

“报告把握时代大势,顺应社会期盼,促发展有力度、暖民心有温度”“报告内容详实、规划合理,反映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报告对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让人眼前一亮,真切感受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连日来,各个代表团先后召开小组会议审查预算报告。代表们围坐在一起,仔细翻阅手中的预算报告,一边圈圈点点,一边热烈讨论。一句句由衷的评价,充分反映出这份报告的分量与价值。

提交大会审查的预算报告,是向全国人民交出的“国家账本”,记录着过去一年财政收支的“家底”,也规划着新一年财政政策发力和资金安排方向,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希望和人民生活的期盼。

这份备受各界关注的预算报告,起草过程严谨且复杂,凝聚着无数心血。去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召开后,财政部就启动了预算报告起草工作。起草团队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照全国人大对预算编制的要求,全面梳理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结合2025年财政工作考虑、预算安排等,拟定初稿,并会同部内各司局反复斟酌打磨,部领导进一步把关、修改。

此后,报告正式进入审核环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先后组织召开会议,众多专业委员和代表齐聚一堂,对报告展开深入讨论,提出针对性意见,起草团队充分吸收委员、代表意见,据此进行多轮修改后,报送国务院。经最终审核完毕,预算报告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在两会期间接受代表审查。

从整体结构看,今年预算报告仍分为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及2025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三大部分,并精心制作了图表形式的附件。相比以往,今年预算报告的起草既有新亮点也有新挑战。

2024年,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经济运行承压,各级财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推动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同时,去年下半年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涵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信心与强劲动力。无论是财政工作的“难中求成”,还是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给力”,预算报告中都进行了重点“着墨”。

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及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等创新举措,均在预算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呈现和表述这些政策并非易事,起草团队不仅要精准把握政策要点,准确体现在报告中,还要兼顾可读性,确保报告逻辑连贯、内容完整。特别是报告中涉及增量政策的起草,起草团队特意下了一番功夫,力求让代表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财政工作的力度和效度,对财政工作更加理解、更有信心。

为了让预算报告更加具有可读性,起草团队在附件的制作上倾注了许多心血。在文字表述方面,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对一些代表可能感到陌生的专用术语,专门附上名词解释,便于快速掌握财政工作要点。在图表、插图的设计上,除了用数字直观地展示财政数据变化和政策走向,还在风格美化、色彩搭配上融入巧思,代表们通过扫描文件右上角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浏览彩色的报告图解。

当下正值两会会期,代表们还在积极履职尽责,围绕预算报告建言献策。从起草到审查,再到最终表决通过,预算报告“出炉”的过程,是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它让人民的声音在中央决策中回响,让人民切实参与到财政治理与国家发展的进程中。

来源:中国财经报

记者:敖阳利

来源: 中国财经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