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5周年的历史坐标上,那些浸染着热血的岁月从未褪色。抗战英烈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他们以血肉之躯抗击侵略,用坚定信仰照亮民族前行之路,每一位英烈的名字背后,都是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从东北的冰天雪地到齐鲁大地的烽火硝烟,抗战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英烈们的英勇事迹。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纵身一跃,杨靖宇在极端困境下的顽强坚守,赵一曼面对酷刑时的坚贞不屈……这些可歌可泣的壮举,凝聚成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精神脊梁。而在山东沂蒙山区,这片红色沃土孕育出的沂蒙精神,更是抗战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沂蒙精神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生动写照。抗战时期,30万沂蒙儿女毅然参军参战,100多万群众奋勇拥军支前。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治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带领儿媳抚养了众多革命后代;李桂芳等32名妇女跳入冰冷河水,用肩膀扛起“人桥”……这些普通的沂蒙儿女,以最质朴的情感、最无畏的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与抗战英烈们共同构筑起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他们虽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用平凡而伟大的奉献,谱写了军民一心、共御外敌的壮丽篇章。
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是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刻致敬,更是传承不朽精神的法治实践。该条例以法律条文为框架,将沂蒙精神的传承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从加强革命遗址、纪念设施的保护修缮,到规范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推动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到鼓励文艺创作弘扬红色文化,每一项规定都体现着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这不仅是对沂蒙精神内涵的时代诠释,更是以法治之力守护抗战英烈精神遗产、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举措。
铭记历史,致敬英烈,不仅需要停留在情感的缅怀,更需要落实到行动的传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沂蒙精神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扎根一线,与群众携手共克贫困;疫情防控期间,无数“逆行者”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前沿,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们,正是以沂蒙精神为指引,将英烈们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的实施,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坚实保障。让我们以法治为基,以英烈为范,将沂蒙精神融入血脉、践于行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让抗战英烈们用生命铸就的不朽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放光芒。
来源:今日头条·稀李呼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