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天问》
浩瀚星空,到底有无边际?茫茫宇宙,是否还有外星生命?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国天眼”(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中国三大“观天重器”,听到了哪些宇宙私语?
在2024年“科技跨年秀”——总台“科晚”的舞台上,特别呈现了《科学之美》的演讲和舞蹈。为了呈现更多维度震撼人心的科学之美,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推出总台“科晚”延展品牌——“科学之美”。该片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供专业指导。
《科学之美》(第一季)以五大自然奥秘为主题,邀请六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院士,地衣真菌学家魏江春院士,天文学家崔向群院士,神经生物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蒲慕明院士,生物影像学家、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细胞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家程和平院士,共同分享科学之美的体悟。以超微观摄影、科学实验与野外考察纪实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纯粹、极致、绚烂的视觉奇观。记录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吟唱智慧与感性的交响。
早在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银河的浩瀚与壮美就激发了人类的无限好奇。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周日(4月27日)晚21:20将播出《科学之美》第三集《问天》,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崔向群院士为我们解读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国天眼”(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如何探索隐藏在星空背后的终极答案。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宇宙天体的“基因测序官”
当繁星点亮夜空,河北省兴隆县的群山之巅, “星光捕手”LAMOST悄然苏醒。镜面背后,16台光谱仪同步启动, 4000根光纤精准列阵,逐一锁定4000个目标天体,并将来自天体的光线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光谱,通过32台由我国自主研发的CCD相机记录存档。
△LAMOST打开瞬间
△美丽星空
LAMOST的使命不是拍摄星空之美,而是解码星光中隐藏的宇宙真相。每颗星星发出的光,都有独一无二的光谱,这些光谱就像宇宙天体的基因片段,记录着每个天体的独特的身份信息。
作为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LAMOST正以每晚扫描数万宇宙天体的速度,为群星建立宇宙档案。
△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
LAMOST全称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名字命名。自2012年9月启动巡天计划以来,LAMOST已观测到超过2500万条宇宙天体的光谱。我们对宇宙中的星体了解得越多,就能为以后的宇宙探索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让人类向浩渺星空更近一步。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崔向群
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崔向群院士说:“我们研制望远镜,就是为了观测到越来越暗、越来越遥远的天体。我们在追求一个极限,让人类认识到的宇宙越来越接近于自然的真相。”
“中国天眼”FAST:
聆听宇宙的“心跳”
2021年,“中国天眼”FAST接收到的一串断断续续的无线电信号让许多天文学家激动不已。这些来自外太空的神秘信号在47天内重复了1652次,甚至有人猜测是否来自外星生命。科学家们分析,这些信号来自30亿光年外的遥远太空。
FAST虽然叫“中国天眼”,但它的任务不是看星光,而是“听”宇宙。正如蝙蝠可以用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辨别方向,FAST可以通过电磁波来获取宇宙信息。
△“中国天眼”FAST
“中国天眼” FAST,全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探测的距离几乎接近宇宙的边缘。
自2020年正式开放运行以来,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这些宇宙深处的“灯塔”,以特殊的脉冲和稳定的转动频率,为人类标注深空坐标。未来,当“灯塔坐标系”覆盖更广袤的星际空间,或将成为星际航行的“宇宙GPS”,指引飞船穿越光年尺度的黑暗疆域。
△“中国天眼”主动反射面
为什么FAST能“听”得这么远?答案藏在贵州群山环抱的“大眼睛”中:FAST的超级反射面,可从球面舒展为抛物面;六座百米钢塔以10毫米的精度锁定深空信号,将数亿光年外的微弱信号汇聚到焦点。
△“中国天眼”FAST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
高原上神秘的“宇宙邮局”
△“拉索”全景
△夜晚的“拉索”
2022年10月9日21时20分50秒, 6万多个伽马光子被“拉索”记录到,这是20亿光年外一场恒星葬礼的余晖。一颗质量超太阳20倍的巨星,在耗尽核燃料后轰然坍缩,释放出持续几百秒的“宇宙烟花”伽马射线暴。
“拉索”的探测器阵列上,搜集到了“宇宙烟花”迸溅的瞬间。这是人类首次完整记录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暴从诞生到湮灭的“生命全周期”,由于此类事件千载难逢,“拉索”的数据或将在未来百年内保持“宇宙最佳观测纪录”。
△伽马射线暴到达地球模拟动画
“拉索”矗立在四川稻城4410米的高原上。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望远镜,而是一座由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1188个缪子探测器和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共同组成的“宇宙邮局”。它的使命是截获宇宙中如同“时空信笺”的宇宙线。
△“拉索”切伦科夫望远镜工作
△“拉索”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
宇宙线是深空的“雨滴”,是遥远天体的“时光漂流瓶”,它们携带着天体演化的密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叩击地球。
△“拉索”电磁粒子探测器和缪子探测器
LAMOST用可见光书写恒星传记,FAST用无线电波聆听深空私语,“拉索”则以伽马射线追索宇宙历史。这些天文大装置的每一次发现,都在试图回答“我们从何而来?宇宙终于何处?”
△“中国天眼”上方的天气变化
△国外射电望远镜
大科学装置带来的科技进步及影响很难用当下的短期成就来衡量。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在“不经意间”对整个基础学科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巨大震撼和推动。
△宇宙星云模拟动画
崔向群院士也谈到人类叩问天际、巡天观测的意义:“看到星空,所有人都会觉得人很渺小。就算你活100年,在宇宙的尺度上,也不过是一瞬间。所以我们要做点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有意思的事情让你感觉到你没有白活,对人类的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有贡献的。”
△美丽星空
在138亿岁的宇宙面前,人类的历史犹如一瞬间,但正是这瞬间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用电磁波作笔,在时空幕布上书写属于人类的注解。
《科学之美》第三集 《问天》
2025年4月27日 晚21:20
CCTV-10科教频道
看中国天文大科学装置
以光年尺度
丈量宇宙最深邃的奥秘
责任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