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广青交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为中国与匈牙利建交75周年举行音乐会。罗宇罡 摄
景 焕
■编者按
日前,广州交响乐团2025-2026音乐季正式发布,同时广州青年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青交”)300余名来自广州百余所中小学的乐手们正投入集训,全力筹备今年7月-12月的系列音乐会。作为中国首个由职业交响乐团组建管理的青少年交响乐团,该团自2011年成立以来,巡演足迹遍布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德国柏林青年古典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重大舞台,频频赢得国际乐坛专业肯定与赞赏。如何通过高雅音乐展现中国青少年风貌、传播中华文化?该团艺术总监景焕撰文分享了她的思考。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与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广州青年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青交”)以高雅音乐为媒,在国际传播与区域协作中,既塑造了新时代湾区青少年的精神图景,更为广州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探索出全新路径。
以乐为媒,奏响文化自信的国际强音
自2015年启动国际巡演项目以来,广青交实现了从地方性青少年艺术团体向具有全球表达能力的文化传播主体的转变。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十余国的巡演,广青交不仅以精湛技艺征服国际观众,更将中国精神、岭南文化融入交响表达,让“广州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掷地有声。
乐团先后与马友友、余隆、谭盾、王健、张昊辰、秦立巍、吕思清、陈萨等多位知名华人音乐家在世界各地合作演出。这些国际一线音乐家在演后交流及媒体评论中,都对乐团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青交始终坚持以西方交响乐诠释中国内涵:2015年在德国首演赵麟《度》,以交响语言展现东方哲思;2018年欧洲演绎陈怡《中国民族舞组曲》,融合广东音乐、西北高原传统秧歌、新疆木卡姆等多元文化元素;2023 年西班牙、瑞士巡演中演出陈其钢《逝去的时光》,作曲家激动表达“广青交的演奏真正触及到了我的灵魂”;格莱美获奖作曲家周天为广州量身创作的《都会》,通过乐团的演绎,生动描绘出岭南都市节奏与当代气质。广青交这些实践让“可听的中国”“可感的广州”走向世界,成为文明互鉴的鲜活注脚。
湾区协同,凝聚新一代文化同心力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广青交积极推动区域文化融合。2023年广青交牵头联合港、澳青年交响乐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响乐团联盟”(LGBAYO),成为全国首个跨行政区青少年交响乐协作平台,联盟通过艺术教育联动、演出交流常态化、夏令营协同等机制,筑牢湾区青少年文化认同之桥。
当年“湾区音乐汇”开幕演出中,粤港澳三地190名乐手联袂奏响《1812序曲》,激昂的旋律中既有三地青少年的艺术共鸣,更有“同声同气、同心同向”的文化认同。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水准的展示,更是湾区青少年“手拉手、心连心”的生动写照,被媒体评价为“湾区文化融合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广州文化名片,广青交以新生代力量凝聚湾区共识,其展现的不仅是艺术造诣,更是“合作共赢、文化互鉴”的湾区精神,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青春使者,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广青交的国际演出,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展示,成为富有温度的“文化外交”载体。2019年在“纪念广州-福冈缔结国际友好城市40周年”日本巡演中,广青交返场演奏日本作曲家福岛赖秀《花会开》,以音乐传递对福岛大地震后重建的祝福,旋律中蕴含的共情与善意,让现场不少观众热泪盈眶。2023年韦尔比耶音乐节上,作为30年来首支受邀参演的乐团,广青交的演出通过多家平台向全球直播,吸引17.8万人次观看。演出结束后,团员们用流利英语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出感悟,从容自信的表达、真诚开放的态度,赢得国际观众的敬重和欢迎。
在一次次跨文化交流中,团员们以得体的言行礼仪、专业的艺术素养、真诚的沟通态度,持续丰富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青少年的认知。这种“音乐+交流”的复合传播模式,成为当代文化“走出去”的温柔力量,让广青交既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言人,更成为中外情感连接的纽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年轻范本。
使命在肩,诠释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
广青交的成长,是广州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的青春注脚,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生动实践。从国际舞台的精彩亮相到湾区协作的深度参与,从艺术教育的深耕细作到文化传播的创新探索,广青交始终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根本,让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希望广青交可以继续一路前行,继续用交响乐讲述中国故事、充分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湾区文化融合、培育青少年艺术人才;希望社会各界继续高度关注及大力支持广青交的稳步、持续发展,以青年为核心,以音乐为桥梁,让世界在旋律中读懂广州、理解中国。
(作者系青年指挥家、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广青交音乐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