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澜亭|当IP遇到AI,正描绘着何种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4:52:00    

IP(intellectual property)与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这是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主题。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个领域,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知识产权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正以裂变之势重构全球竞争版图的人工智能,又给知识产权体系带来了哪些挑战?当IP与AI既相拥又碰撞,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首先,知识产权之于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知识产权以激励和保护创新为重要使命,具有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正以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等高价值知识产权助力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大模型相关专利的申请量达到了3895项,与前一年相比激增了近20倍,2024年,这一数字再创新高,全年申请量首次突破万项大关,同比增长207.19%,达到1.2万项。这背后,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深入推进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供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建立,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比如《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完善,《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的及时发布,积极回应和解决了有关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主体、保护客体、审查标准等热点问题。同时,为相关专利申请提供快速审查服务,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也都在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其次,人工智能之于知识产权,带来了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与保护体系。一方面是赋能,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对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服务水平乃至国际影响力都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正不断提升着知识产权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是冲击,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使用海量内容进行训练时是否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权属如何界定?

技术向前,需要规则不断向新。4月25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全国法院系统首份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知产保护的司法政策性文件——《关于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促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意见》,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权属界定、技术合同履行、开源模型纠纷、数据权益平衡、生成内容确权、侵权行为认定、专利及商业秘密保护、反不正当竞争及反垄断等关键问题,强化司法裁判的规范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在最大化凝聚法治共识的基础上实现精细化动态保护。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在202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所言:“我们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应对由此带来的法律挑战,不仅需要科学的智慧,更需要制度的理性。”

谈及未来,对于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用了这样三个词:“共生演进、双向赋能、融合发展”。尽管有诸多问题待解,且新的挑战还会来临,但只要秉承“共生”“融合”理念,不断以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回应技术变革的深层需求,IP与AI的相拥相融必将绘就一番新的创新图景。

(大众新闻记者 赵小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