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玫瑰进入采摘季。受访者供图
每年玫瑰花开的时节,遗憾便落满塔克拉玛干。
时值5月,地表温度骤增,塔里木盆地一望无垠的大漠,受到炙烤后热气上升。为填补低压区的空白,北面冷气团长驱直入,卷起万顷沙砾,向羸弱的绿洲袭去。
重度沙尘暴天气一直肆虐到9、10月份。那是1956年秋,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农民库尔班·吐鲁木披上袷袢、装满香馕,骑着毛驴一路向东进发。在《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影视化描述中,库尔班穿越荆棘,蹚过克里雅河,却因为一场风暴,半边身子掩进沙丘,距离死亡一步之遥。
巍巍昆仑像一道高墙,阻隔掉印度洋水汽,迫使欧亚大陆腹地这片土地,退化成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此地年均降雨量仅为10-60毫米,能在沙土中扎根的植被只有梭梭、红柳,以及南部边缘的玫瑰花。
白驹过隙,2024年11月底,“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在和田地区完成合龙,当地人用芦苇栅、草方格和灌木丛组成的3046公里屏障,把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团团围住。它们削减风沙、涵养水源,以抵挡沙土的侵袭。而在于田县的最后一段封口处,治沙人精心植下10万株玫瑰花。
于田县的玫瑰喜阳、耐旱,根系可深入沙层3米深,被称之为“沙漠玫瑰”。2025年5月20日,于田玫瑰陆续迎来采摘季,封口处的10万株新蕊,也微绽出娇嫩的蓓蕾。在田间街头,在百姓院落,玫瑰花丛簇拥着标志性的“库尔班大叔”雕塑,欢迎各地游客。
毛主席接见库尔班的画像,张贴在专属展厅的墙上。2025年5月21日,如克牙木·吾加布拉站在画像前接受采访,四周垒放着玫瑰花茶、玫瑰花酱和玫瑰花精油。“因为上了春晚,现在成于田玫瑰花的代言人了。”她面容略显倦乏,但难掩浓眉毛、高鼻梁映衬下的俊俏。
于田玫瑰进一步为全国人民知晓,要从在2025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算起。除夕夜,来自于田的一对“小古丽”姐妹,向观众展示了一罐玫瑰花,并且和主持人尼格买提一起报幕。紧接着,如克牙木和各地基层林草人一起演唱:“我的家,是大家生活的一块小地方,到处都是希望,全部是绿的。”
“那一刻,我理解了父亲种玫瑰花的执着。”回忆起春晚的场景,如克牙木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7岁的如克牙木来自于田县阿热勒乡万方村。她说,种玫瑰不是其本意。打小学习不错,考上师范学院后学的是物理专业,还拿过自治区的第一名,按照设想,她将来要当教师。
2020年大学毕业,父亲吾加布拉·奥斯曼力主女儿回家,帮忙打理玫瑰花园。“我是家里的大学生,形象气质也还可以的。”如克牙木架不住父亲反复劝说。
早在2015年,吾加布拉·奥斯曼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特色助农合作社,陆续承包下3000亩花田,成为名副其实的玫瑰大户。发展到2020年,合作社形成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基地,为三十多名村民提供稳定就业。“不光是我们一家的事,背后还有很多农户,父亲想把合作社做好。”如克牙木说。
如克牙木·吾加布拉做事向来认真,决定和家人并肩后,她整日蹲在地头,挖坑、埋土、采摘鲜枝。对着直播镜头讲解、跳舞,同样驾轻就熟。
为了深入了解玫瑰的习性,她挨个请教村里的“穷阿娜”。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已困扰她多年:“玫瑰花有没有种子?”
“傻姑娘,玫瑰没有种子。”老奶奶回答。
于田县栽植玫瑰的历史很悠久,翻阅资料,早在一千多年前,商贾沿着丝绸之路南线万里跋涉,带来“大马士革玫瑰”,在于田落地生根。儿时,村里的爷爷奶奶们,都会在院子里种玫瑰花,收获后做成玫瑰花酱。只是,在如克牙木印象中,似乎从未见过玫瑰花种子。
其实,玫瑰种子隐藏在“蔷薇果”里,但若依托籽粒培育,容易发生变种,且生长周期慢。现实中,通常采用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来保持品种特性。在老人们看来,玫瑰的种子就是它的根。
“玫瑰的根很重要,把握好它的根,就好了。”如克牙木介绍,种植玫瑰花,要先掘出一条60厘米的深沟,按照1米长的株距移栽苗子,“栽完后,要像养小孩一样,把它养好、浇好,然后剪裁。再要找牛羊粪施肥。”
玫瑰种下第一年,还起不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但根苗开始悄悄往外拓展。第二年,就可以分蘖出一二十根新芽。“到第三年,刨开土一看,根数都数不清了。”
根连着根,越蹿越密,将松散的沙土牢牢箍住。“上边的花茎吹不倒,下边的土刮不起来,就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了。”如克牙木说,父亲那一辈人在沙堆里忙活半生,吃了太多苦,“试着一点点改善生态,是他们骨子里的想法。”
除了防风固沙,玫瑰花可以用于泡茶、制酱,或者蒸馏精油,每公斤收购价已攀至18元,增收效应立竿见影。难题在于打开销路和知名度。
2024年,当如克牙木收到上春晚的邀约时,因为她的孩子太小,一度有点犹豫。“蔡书记狠狠批评了我,说这是大事,怎么能不去呢?”阿热勒乡党委书记蔡显富对她说,这不单对自家有好处,还代表着阿热勒乡和于田县。
如克牙木上了北京,蔡显富天天打电话询问情况,比谁都着急。数年来,为了把玫瑰花推广出去,蔡显富拉线铺管,协调承包,四处奔波。终于,随着“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完成合龙,登上春晚的于田玫瑰一炮而红。
2025年5月,如克牙木·吾加布拉(中)在介绍玫瑰花茶的功效。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摄
于田玫瑰火了之后,蔡显富更忙了。2025年5月下旬抢收季,乡镇府组织公职人员给老乡义务劳动,从早上8时干到10时,干满两个钟再回去上班。“每天都去,花期很短,要抢时间摘。”
“天天往地里跑,这几天正在节骨眼上。”收玫瑰得在清晨,趁着日头没那么毒,带着露珠采摘,想要拍丰收场景的媒体记者,要跟着一起早起。干完活,蔡显富再带着一拨拨记者,前往其他治沙点采访拍摄。
万方村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不足3公里。在与黄沙短兵相接的前线,优先种植梭梭、红柳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先锋植物”;略微往后撤退,在沙梁向良田过渡的地带,则栽种经济回报更高的玫瑰花。
蔡显富利索、精干,走路带着风。“先造林,后造田。”他指着眼前的地块介绍,外围防护带发挥作用后,沙土地逐渐不再“随风逐流”,种上玫瑰花改良、巩固,很快能见成效。“你看这一大片,还有那里,不久前都是沙地。”
在基层摸爬滚打二十年,蔡显富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他老家江西,在南疆当了八年兵,属于部队转业的“留疆战士”。2005年刚分配到于田那会儿,全年260天以上都是风沙天,“于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他说,尘暴一来更夸张,瞬间就能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这阵仗当地称为“下沙”,蔡显富目睹,半天沙尘呼啸下来,正在灌浆的麦穗被埋进去半截,“赶紧找人去刨沙子,要不然就没收成了。”
多年来,蔡显富在各个“条口”都历练过,可是无论做什么,绕来绕去离不开治沙。
最初,他发动乡邻种的品类是梭梭、红柳。先辈们踩过坑、走过无数弯路,遴选出这两个适应滩涂环境的树种。然而树苗杵进土里,两三年枯死在荒野外。“因为它不能卖钱,没人浇水,没人管,活不了几茬就死了。”蔡显富说,梭梭、红柳被证实最为节水,但不代表完全不用浇水,植树造林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后续长期灌溉、管理。
转机出现在肉苁蓉培植技术的攻克。肉苁蓉是一种名贵药材,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它是一种寄生植物,长在荒漠植物的根部。长期以来,只闻野生肉苁蓉无法批量生殖,经过科学家们几十年攻关,艰难实现突破。蔡显富解释,肉苁蓉药用价值高,为了把肉苁蓉养好,养殖户必须悉心照顾梭梭和红柳,“相当于解决了可持续的难题”。
“科学家们也做了很大贡献。”如今,超强烈度的尘暴几近绝迹,全年风沙天降至120天。“已经不是严格定义上的风沙,算是浮尘天。”蔡显富说,治沙不是某个人、某个团体的功绩,而是各条战线上数不清的志士,几十年水滴石穿的结果。
志士们有了一个共识——防沙治沙一定得有经济效益。之后尝试推广玫瑰,老百姓也犯嘀咕:庭前屋后种少许就够用,大面积种植能行吗?蔡显富明白,得有人打头阵蹚出条路来,让大伙儿见到“赚钱效应”,接下来的抱负才好施展。“让如克牙木家先干,干好了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政策非常好。”蔡显富介绍,在于田,引水、架电、修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埋单,再将“国有未利用土地”划拨给村集体,低价租给村民开荒。每亩乔木,国家补助2000元,灌木补助1500元,而收益归农户所有。
“政府引导、分片到户、就业增收、持续治沙”——蔡显富总结,这便是卓有成效的于田模式。
2025年5月,蔡显富(左)在介绍玫瑰花的栽培要领。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摄
如今在业界,于田模式可谓如雷贯耳。然而,三十多年前,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屠鹏飞来实地调研时,对这个边陲小县还一无所知。
1990年代初,屠鹏飞坐了三四天绿皮火车抵达乌鲁木齐,再消耗五六天,坐汽车腾挪至于田。当时他只了解到,此间原来是库尔班大叔的故乡,“就是骑毛驴,给毛主席送馕那个老大爷,很了不起。”
在县城,他踅摸来一辆皮卡,早上6时出发,沿着克里雅河行进,中午来到此行目的地——达里雅布依乡。
据纲目划分,依附梭梭之上的肉苁蓉,学名为“荒漠肉苁蓉”,红柳之上则是“管花肉苁蓉”。前者于甘肃、内蒙古亦有散布,而后者只栖生在天山以南区域,于田的达里雅布依是野生管花肉苁蓉集中衍生地。
“缺水,洗脸刷牙都没有水。”1991年5月,屠鹏飞蓬头垢面,在塔克拉玛干腹地钻研了二十余天。此后,他年年来于田驻扎,与此处结下深厚情谊。
2025年6月,已逾花甲的屠鹏飞在北京大学的办公室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追忆往昔。他记得有一段时间,野生肉苁蓉盗采泛滥,危及梭梭、红柳丛林的繁衍。作为药物学研究者,他探访过阿拉善盟,目睹梭梭林成片死亡,倍感痛惜,于是选定肉苁蓉作为课题方向。“挖苁蓉很挣钱,内地人去挖,不管寄生盘,坑也不填,我看完很悲伤,立志解决种植问题。”
在于田,屠鹏飞席地幕天,心无旁骛地观测肉苁蓉生长细节。结合实验室分析,渐渐揭开肉苁蓉的神秘面纱。屠鹏飞说,肉苁蓉胚珠可诱导寄主根向其靠拢,当间距约0.5厘米时,种子受刺激释放吸力,附着在表层,接着萌发一簇毛状组织,扎入寄主根中,建立营养吸收通道。“不用那么麻烦找根,把种子撒在旁边就行。”
“第一年种梭梭、红柳,第二年就能接种肉苁蓉。”他解释,肉苁蓉一年两个收获季,第一季是开春2月底到3月中旬;第二季,则是10月至11月。若开花结果,会侵蚀肉中的苯乙醇苷、寡糖,从而药效丧失,“留种子的话,茎就不能要了”。当季采收的种子,需要经过“低温层积处理”,打破休眠后,次年方可破土而出。
他发现,只要掌握恰当方法,农业孵化肉苁蓉并非难事。2002年,在和田举办的肉苁蓉学术研讨会上,屠鹏飞与于田县领导磋商,对方坦言有意壮大相关产业。遗憾的是,管花肉苁蓉未入药典,发展空间受限。
在北宋典籍《本草图经》中,屠鹏飞打捞出古医文献:“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然不及西羌界中来者,肉浓而力紧。”屠鹏飞解析,祖师爷们亲测,产自西边的肉苁蓉,药力更足。
他还考证,管花肉苁蓉的药理性、安全性,与药典记载的荒漠肉苁蓉一致。在其提议下,2004年6月,管花肉苁蓉通过专业评审,被纳入《中国药典》。
鉴于其贡献,屠鹏飞被学界誉为“肉苁蓉之父”。2012年,他申请科技惠民经费,诚邀于田护林员、农牧民到北大培训,进修红柳、梭梭养护,肉苁蓉种粒处理和田间维护。“(他们)没坐过飞机,说来北京开会,很开心。”
初到达里雅布依时,有一位名叫贾存鹏的青年干部,教乡亲们种肉苁蓉、主持异地整体搬迁,给屠鹏飞留下深刻印象。当地务实能干的干部都会被派去治沙,贾存鹏后来调往县林草局任职,很关注肉苁蓉的种植研发。屠鹏飞说,双方合作建立示范田,在土地体制、种子筛查等方面,共同推倒拦路虎,“做个样本,让外边人相信,肉苁蓉能种活。”
双方还一起推动肉苁蓉研究中心挂牌,发力深加工、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完善了当地的肉苁蓉产业链。经济效益和产量齐增的肉苁蓉,反过来带动了梭梭、红柳的种植养护。“肉苁蓉与红柳面积增长到1200万亩,是防沙治沙的主力军。”屠鹏飞说。
乡亲对肉苁蓉有着别样情感。在达里雅布依当乡党委书记的岁月,贾存鹏落实“最后的沙漠部落”动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大妈最放不下的“心肝宝贝”,要数地里刚冒头的肉苁蓉:“还得我自己看着,交代给别人的话,可能会找不到。”
肉苁蓉带来了脱贫曙光,但此地生存条件实在恶劣。“没水,连饮用水都缺。”贾存鹏是80后,2005年,他背着双肩包前来报到,水坑里舀上来的“绿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半瓢灌下肚,拉了三天稀,“氟含量超标,这水压根不能喝呀。”
贾存鹏意识到,仅靠在原地普及肉苁蓉,无法打破瓶颈。2019年9月,最后一批114户居民,迁徙至城市边几十公里处的安置点。从头来过,移民在河畔种下足以繁育肉苁蓉的广袤矮木丛。
又过两三年,贾存鹏调任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全情投入治沙事业。在沙窝子里蛰伏17年,他深谙人类要敬畏大自然的道理,“沙漠是资源,咱们是‘因害设防’,不是要消灭沙漠。”
沙漠之中,因地制宜的关键是“以水定地”。贾存鹏说,要先进行地质勘测,有水脉的区间采取“生物治沙”,即栽种梭梭、红柳、玫瑰花,够不上水的旮旯则推行“工程治沙”。
2024年3月,贾存鹏收到一项锁边任务,整治县工业园北侧的两座沙岗。团队找来15台拖拉机、5台装载机、5台挖掘机,夜以继日地干了三天,二十余米高的沙岗依然耸立,收效甚微。
“全部推平再绿化,成本难以估量。”贾存鹏绞尽脑汁,并向专家咨询,琢磨出“梯田式”治理窍门:平坦位置“深坑浅栽”,坡面由草方格加固,沙垄之间的坑洼处,筑起“沉砂池”;晚上用电低谷期,抽水储于池中,等到白天可以自压式供水,节省一笔电费。梯田式作业效率倍增,费用缩减至五分之一以下,这一“活学活用”令贾存鹏倍感自豪。
当前,梯田式亩数达到5800亩。此外,缓坡上的草格子更绵密,需拉线绷直,补丁内填上活物,护林站长麦提尼亚孜·阿西木迭代技能,把新手法言传身教给同伴们——纵然如今,土法炼钢的草方格,照旧是武器库里的一个杀手锏。
贾存鹏说,所谓的“工程治沙”就是种草方格。这是治沙人们采用的最原始方法,在梭梭、红柳、玫瑰也难以生长的塔克拉玛干边缘,草方格仍然能筑起第一道防线。
于田县共计15个乡镇,8个乡镇中的27个行政村,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预计到2025年年底,于田县造林将达45.7万亩,工程治沙达到4.15万亩,两者已有重叠的探索。“方格里种玫瑰,过几年,稻草成为玫瑰的养分。”贾存鹏说。
2025年5月下旬抢收季,阿热勒乡政府组织公职人员穿上“红马甲”,给老乡义务劳动。受访者供图
犹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治沙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较量。
“草方格只能撑五年,五年后就被埋了。”于田县林草局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站长麦提尼亚孜·阿西木说,塔克拉玛干沙子会翻跟头,风一吹,就会四处游荡,草方格效用随之递减,直至几十厘米高的茬口完全被淹没消失,“埋了就再铺,我们也不知道,铺了多少了。”
麦提尼亚孜今年46岁,护林二十年,手下有一百多名护林员。他说,护林员的职责有很多,“高立式沙障”倒了,要去扶起来,锁边栽种玫瑰缺人手,就过去帮忙,总之,“沙漠里的事,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例如,用飞机给原生林打药。4月份,枝杈发出嫩芽,正值春尺蠖危害高峰期,如不及时救治,叶片蛀蚀出斑点,影响光合作用。直升机满载600公斤药箱,升空后用两侧喷头,匀称喷洒药雾,掺入尿素作沉降剂,既能防治虫害,又能为林木供应叶面营养。升降一次覆盖2000亩,每日30架次起落,20万亩的胡杨林,不到一周完结飞防任务。
鸟枪换炮,老辈护林员的工具早成了老黄历,趁手的“家伙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
草料处理与转运,有打捆机、粉碎机,把芦荻、稻草压制成捆,便于传送;平整表面、清除碎石,则用得到推土机、平地机,履带式设计,铲刀可调弧度,适于沙质低承载力;为了避免沉陷,不妨用压实机、振动碾,凭借高频振动,增强沙粒密实度。
末了,改装插草机登场,把“插苗”部件替换为“插草”装置,插入稗草。近来,专门的草方格铺设机出炉,驱使机械臂或传送带,将草捆按预设间距排列,插入沙地组合成方格,甚至配备GPS或激光导航,确保方格尺寸精准。
“草方格尺寸,刚好是一米乘一米见方。”麦提尼亚孜说,扎包机卸下来的蒲草大约1.4米,用铡刀截出四五段,每段留足40-50厘米长度,底端10-15厘米扎进地下,摁瓷实。碰到陡面或蓄水池,各式机械设备无济于事,要靠徒手实操。“特别烫,指甲缝里全塞满了沙。”
2025年5月22日,在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麦提尼亚孜为竣工没多久的工事收尾。这是一圈厚实的防护带。驱车行驶在崎岖的土路上,两旁粉色花苞欣欣向荣;继续往前开,漫山遍野梭梭、红柳的绿意中,零星的沙脊被蒲苇履带紧紧包裹;目力所及的尽头,密密麻麻、鳞次栉比的草方格显露出真容。
“你看那边,全都是,都是我们搞的。”站在高处,油然而生一丝成就感,他说,要发扬库尔班大叔的精神,去追求美好生活。此前的媒体采访中,他对万众期待的合龙满怀憧憬:“我的脸天天被风沙吹的,皮肤现在像张砂纸一样,等把沙漠锁住了,我们后代的皮肤,肯定嫩嫩的。”
2025年5月,麦提尼亚孜·阿西木在整理滴灌管道。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摄
合龙那天很冷。天还没亮,于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员艾力·麦提图尔孙,赶到奥依托格拉克乡的万花园防沙治沙区待命。笔直的柏油路直插天际,天色朦胧,连绵不绝的黄丘笼罩在蔚蓝帷幕下。光线缓缓撕开一道口子,远方亮堂起来,巍峨的山体清晰矗立在天地间。
“昆仑山,那天看到昆仑山了。”艾力停下车,拿出相机摁下快门。人群逐渐熙攘,仿佛都在期待着什么,“这件事关注度很高,是个大日子。”
麦提尼亚孜·阿西木等这一天很久了。他和同事们配合,挥锄挖坑、弯腰插秧,朝着终点线一路闷头干活。“栽玫瑰肯定会比草方格简单点。”
贾存鹏说,8时30分之前,苗子和物资、人员已集结完毕,无需仪式、不用讲话,大家直接开干。现场近百人手脚并用,从两头往中间堵,种植玫瑰花。
蔡显富不凑巧去外地出差,没能见证历史时刻。他在微信上问进展,在网上刷消息,夜不能寐。
除了给蔡显富传递信息,如克牙木·吾加布拉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当天群贤毕至,她借机向别人取经,汲取玫瑰种植知识、开拓经营思路。
2024年11月28日上午,随着在于田县栽下最后一株玫瑰秧苗,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实现“锁边”合龙。
46年弹指一挥间。1978年,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是新疆“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核心,涉及7个地州市46个县市区,重点区域为和田市-若羌县沿线。整个沙漠边缘周长3046公里,剩下的285公里缺口,于田县正处其中,所辖76公里。
在奥依托格拉克乡仅余的宽约50米、长100米空隙,种下10万株玫瑰花——网友赞许说,这是“治沙人的浪漫”。
现场近百人手脚并用,从两头往中间堵,马不停蹄,很快大功告成。大约10时,欢呼声响起来,有人把帽子抛出去,有人相互拥抱,太阳完全挣脱掉牢笼,照射着大地。“没有典礼、没有立碑,就是把一件坚持很久的事情做完,这是人民自己的事情。”抬眼望去,阳光明媚、碧空如练,艾力情不知所起,想起从小背诵到大的毛主席诗词: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024年11月27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项目工作人员安装由木杆、芦苇等材料制成的绿色屏障。视觉中国图
2013年,于田人麦提赛地·艾萨坐上飞机,去广东看望服役的女儿。托女儿的福,他看到了大海,参观了军舰,在滨海住了一个星期,从未漫步过那么多绿茵,浸润过那么多雨水,他觉得幸福极了。
看不够、听不够,回程的票,他干脆换成汽车票,打算走一路、看一路。“走了七天七夜。”很奇妙,那么多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映入眼帘,麦提赛地却对一个细枝末节念念不忘:“内地的庄稼地,种得很满,河沟里都种了粮食。”
于田县行政区划4.032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浙江省三分之一,但绿原只占5.5%,人均耕地仅1.73亩,“新疆地广人稀,很多地不能种”。
为了增加肥力,麦提赛地的祖父库尔班·吐鲁木,不惜到十几公里外的原野捡牛羊粪,荣获过全县的积粪冠军。
2025年,麦提赛地·艾萨56岁,他的女儿退役后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在公开场合,他会宣讲库尔班大叔的故事,推介于田文旅和特产。
“于田有核桃、红枣、板蓝根,还有玫瑰花。”麦提赛地说,新疆每个地方都有馕,做法各异。其中,于田的馕用小面团烤,口感酥脆好吃。尤其是加入玫瑰花酱的馕,香甜可口、独树一帜,“来于田玩,都要尝一尝玫瑰花馕。”
像从前的库尔班大叔一样,玫瑰已经成为于田的新一代图腾。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南方周末实习生 徐玉婷
责编 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