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群山环抱之间,滔滔永定河水奔流而下,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数百公里。永定河畔,付家台、丁家滩、公议沟、三家店、城龙灌渠等五条古渠如同“苍龙探爪”,勾勒出精妙的水网,总长达40公里,将永定河水转化成润泽京西的生命之源,孕育千年帝都的繁华。
9月10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马来西亚正式公布,我国4项灌溉工程遗产入选,分别为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湔江堰。近日,记者在探访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时发现,该工程不仅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的水利哲学,经岁月流转依旧延续防洪减灾、农业灌溉、生态涵养的功用。
迈进新时代,千年古渠正焕发“新的生机”。
旧时功用仍延续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是由公议沟等5条古灌渠以及周边的古泉与古井共同组成的灌溉系统,是京津冀地区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上,它们最大灌溉面积能达到6.6万亩,不光把京西的砂石滩变成了“沃土之地”,更支撑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粮食供给、煤炭运输,甚至成为皇家琉璃烧制的“水脉”。
门头沟雁翅镇付家台村以北,永定河弯曲段一处“迎水侧”,付家台灌渠渠首坐落于此,这里的拦水坝是灌渠取水的起点,河水从此被引入近4公里的细长“几字型”灌渠,经过5座山洞,灌溉周边村落农田后,退水又返回永定河主河道。
在5条永定河核心古灌渠中,付家台灌渠位于最上游,建设工程历时最长,由农民自发从1903年开始修建,历经两次失败、22载艰辛才最终通水使用,历史灌溉面积超过千余亩。
付家台灌渠山洞口,铭刻着一句民间流传许久的古诗:“一渠曲水抱村流,十顷沃田万斛收”,这正是古渠灌溉效益最生动的写照。
以水兴业,因水而兴。在付家台村村委会主任付天增的记忆中,村里环绕田间的水渠,一直都是村里经济作物与农田灌溉的水源。“小时候,村子种植的是水稻和小麦,一到收获的季节就十分热闹。现在,村民大都以种植富士苹果等果蔬为生,经济收入越来越高,‘付家台’变成了‘富家台’。”付天增开心地告诉记者。
古渠经久不衰,与永定河“相生相伴”。其余4条古灌渠也发挥着不同功用。
丁家滩灌渠始建于光绪年间,长约2.5公里。灌渠由丁家滩村北永定河右岸上游1公里处取水,灌渠于丁家滩村中部分为两支,一条支渠向南灌溉果树后最终排入永定河,一条支渠向东经过丁家滩全村,最终在稻地坑排入永定河。如今,丁家滩灌渠依然灌溉着丁家滩村的耕地和果园,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灌渠形态和衬砌形式仍能依稀窥见旧时风采。
公议沟灌渠兴建得最早,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中出土的三彩釉残片佐证,公议沟渠在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年)就已建渠。九百多年过去,公议沟灌渠龙泉务村境内渠段仍在使用,渠道形态基本未变,至今灌溉龙泉务村农田354亩,渠道上游宽近2米、深近2米。
此外,三家店灌渠已“变身”城市排水渠道,城龙灌渠则“变身”生态补水通道。
体现古人“治水智慧”
永定河自古“善变”多水患,从元至清,共历经124次决堤,7次洪泛京城。永定河水含沙量更是惊人,“一石惟容五斗泥”道尽了其浊水之困。如何把变幻无常的“水害”变成滋养农田的“水利”?古人建设永定河古灌渠时,想到不少好办法。
记者探访时发现,永定河古灌渠取水口大都设置在“迎水侧”,为何如此?王健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曾参与过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灌渠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他向记者解释,“迎水侧”径流流速大,泥沙含量少,取水后不易淤塞渠道,同时取水口建于洪峰与山岩夹角,受冲刷影响小,工程稳定性强。
村民也利用“民间智慧”调节水渠内水位的高度,让农田灌溉保持合理的水位。付家台村第一书记王楠告诉记者,“需用水时可以在干渠放置挡板,如渠内水位过高,可以拆掉挡板,把水放回永定河主河道,以防涨水时把洞下灌渠冲毁。”
“每年三月末四月初,到了农田灌溉的时节,村民们便会开启闸门,让水顺着灌渠流进田间地头,现在村内的田地都能‘喝上’永定河水。”王楠指着拦水坝上竖起的泄水闸门介绍,“冬天我们会将渠水排空,春暖花开时,村干部会带着村民来干渠清除淤泥,保持灌渠的畅通,对水渠进行加固和修复。”
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的“治水智慧”远不止于此。古灌渠采用逆坡设计,通过阶梯式的高程差异,灌渠的干渠、支渠、毛渠,渠底依次升高,呈逆坡走势,使水流减缓,泥沙自然沉降在前段干渠内,有效避免末段渠道泥沙淤堵问题。当流水排空时,逆坡灌渠设计还可将淤积在渠道的泥沙被排水冲洗裹挟,再排回永定河,这种清淤功能,省时又省力。
古人还通过灌渠将裹挟着泥沙的河水引入山间的河滩地,通过循环往复的灌水、沉沙、排空,创造了“淤灌造田”的奇迹。
古渠探索“新玩法”
付家台中心小学依傍于付家台灌渠之畔。初秋的校园,一簇簇月季花姹紫嫣红,清新淡雅的玉簪花飘来阵阵清香,还有樱桃、苹果、梨、柿子、核桃等树木开花结果,俨然一个大型“生态花园”。
“校园里的这些植物,都是用付家台灌渠引入的永定河水浇灌的。”付家台中心小学教师彭洁帆介绍,付家台灌渠横穿校园内部。渠内,流水潺潺不绝,渠边,古代水车等取水器具成为学生们的灌溉工具,学生们乐在其中。“他们通过取水工具将水打上来,舀进水桶里,再浇花、浇草,孩子们可以在劳动中领悟到古渠所承载的智慧与价值。”彭洁帆说。
水生万物——依托刚刚申遗成功的永定河古灌渠,更多“新玩法”正在探索中。
2023年“23·7”特大洪水,古灌渠防洪排涝设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如今,城龙灌渠成了“六水联通”工程的核心,助力生态补水。
王健介绍,门头沟将深化“灌溉遗产+”模式,串联京西古道、潭柘寺等文旅资源,让千年古渠在守护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
北京市水务局规划管理处主任科员赵羲月表示,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为北京再增加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未来,市水务局将深化保护与创新结合,依托智慧水务平台,推进遗产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将古灌渠保护与永定河综合治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打造“水脉+文脉”的北京水文化融合示范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胡子傲,王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