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双大河文明绘就湖北盘龙城独特遗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9:28:00    

新华社武汉4月29日电 题:双大河文明绘就湖北盘龙城独特遗存

新华社记者喻珮

盘龙城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盘龙城为长江流域带来了青铜文明,最早在文化上串联起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标志着双大河文明结构的形成……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日揭晓,曾实证“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重要遗址的盘龙城遗址位列其中。

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74年开始大规模正式发掘,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地。近十年来,在前辈们以“考古写史”取得的巨大成绩之上,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持续围绕杨家湾区域的大范围石头堆积展开新一轮深度探索,并于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走向和形状较为明确的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年代属于中商时期,存续于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来到正在开展考古工作的杨家湾遗址区,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组成的石砌遗迹清晰可辨,已揭露成型的遗迹东西长约81米,最宽处约5米。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介绍,石构遗迹规模巨大、修砌规整,整体呈东西向分布,并与杨家湾地点所见晚期大型建筑、高等级贵族墓葬形成呼应。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王家嘴H16出土的陶器。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此类石构建筑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其巨大的体量和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凸显了所在杨家湾地点在整个遗址的重要位置,也表明盘龙城所具有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孙卓说。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研究馆员万琳说,在盘龙城存续的300年间,从一个南方据点一跃成为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既是商文明南下的直接推动,也是黄河与长江不断“对话”、交融的实证。

学界一般将古埃及、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代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从地理上归结为“大河文明”,它们分别对应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大河与古文明的发生相关联,不仅因为这些大河所处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大河流域所形成更大的地理空间、更丰富的物产、更多的人力资源,推动着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黄河和长江完全独立而又并行,这两条流域构成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大河文明中唯一的双大河文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说,世界各大河文明的成就各有千秋,古代中国的双大河文明在地理和空间上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在文化和政治上层次更为丰厚,也形成了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和包容性的重要特质。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铜带鋬觚形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办公室供图)

踏访遗址区及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除了这一处常见于北方地区遗址的石砌类建筑具有鲜明的夏商文化痕迹,许多历次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也无声诉说着3000多年前此地文明交融的风貌,见证着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

青铜器是商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绵延500余年的商王朝,以中原为中心经略四方,推动商王朝以青铜文化为标志,跨越黄河、南至长江。商代早期,随着商文化大举南扩,盘龙城作为资源流通的“中转站”将南方的铜矿、硬陶和原始瓷器输送到中原。

展厅中,杨家湾11号墓出土的铜圆鼎被放置于显眼位置,单独陈列。铜圆鼎通高85厘米,口径55厘米,重达24.34千克,是目前所见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圆鼎,其铸造技术也是当时“高科技”的集中体现。它仿佛昭示世人:盘龙城虽远离中原,却是商王朝南方的疆土所至。

近年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携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积极进行考古成果的公众转化,在遗址公园建设、大遗址保护展示、遗址博物院展览策划和公众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70年逐一城,盘龙城还将面向世界讲述更多鲜为人知的双大河文明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