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有贷款,却收到了欠款信息,逾期不还将影响征信,这是怎么回事?
沈阳铁西警方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近期,骗子冒充金融平台发送账单“逾期”短信进行诈骗。
真实案例:遭“客服”恐吓
3次转账5万元
近日, 29岁的小张在午休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金融】您尾号××××的借款已严重逾期,若2小时内未处理将上报征信黑名单,详询×××.com”。
从未在该平台借款的他惊慌之下点击链接,接通了自称“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他的姓名、身份证号和单位地址,称其身份信息被盗用贷款,需转账到“安全账户”验证流水。
小张在对方恐吓下分3次转账5万元,直到接到反诈中心预警电话才醒悟受骗。
诈骗套路:
伪造权威、精准恐吓、刺激情绪
1.伪造权威施压
使用虚拟改号软件伪造金融机构官方短信号码,短信内容包含平台LOGO、征信黑名单等专业话术,部分甚至附有伪造的“律师函”图片。
2.精准信息恐吓
通过黑市购买的公民个人信息(姓名、电话、住址等),在通话中逐项核对受害人信息,制造“官方认证”的错觉。
3.制造紧急情境
设置2小时、6小时等极短处理时限,利用征信污点、法律责任等敏感点刺激受害人情绪,阻断理性思考时间。
防范指南:
两“要”三“不要”请记牢
要立即核实:拨打平台全国统一客服(通过官网查询,勿用短信内号码),登录官方APP查看借款记录,携带身份证到央行征信中心打印个人信用报告。
要主动防御:开通运营商“高频骚扰电话拦截”服务,在手机设置中关闭“境外来电”功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
不要点击链接:所有含链接的金融短信默认视为可疑,即使显示为知名平台,也应手动输入官网地址查询。
不要屏幕共享:拒绝任何要求共享屏幕、告知验证码、远程操控设备的要求,正规平台绝不会通过社交软件处理资金问题。
不要私下转账:牢记金融机构不存在“安全账户”,所有要求向个人账户、对公账户转账“解冻资金”的行为均属诈骗。
本报记者 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