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最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及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七地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
以往,对非遗的保护多集中在单个项目或技艺上。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将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保护。就像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老陈醋、平遥牛肉、太谷饼等非遗“中华老字号”和“三晋老字号”各19个,有杏花村汾酒、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5个省级非遗特色专业镇,形成交城磁窑村、文水葫芦村、孝义杏野砂器村等9个非遗特色村。非遗相关产业链持续延伸,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让非遗在其原生环境中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些保护区往往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优质目的地。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当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等,开发出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让民众在文化传承中收获实惠,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文化生态造成破坏;如何提高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如何培养更多专业的文化保护人才,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等等。例如一些传统戏曲,如果政府每年拨款排几场戏,台下坐着的却大多是拿着“文化补贴”来凑观众人数的老人,年轻一代根本不会唱甚至听不懂,那么这样的“保护”不过是“喊喊口号”、自欺欺人罢了。文化不是摆在橱窗里的展品,而是由人承载、由人传承的活态遗产。如果没有人愿意学、愿意用,再好的保护政策也是空谈。只有让年轻人愿意接触、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才能为文化生态保护注入源源不竭的新能量。真正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该是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放在博物馆里或变成表演道具。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关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让我们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守护好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