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其伦
居住在山东的王方晨是一位创作成果颇为丰硕的小说作家,他的中篇新作《老家》(原载《十月》2024年第5期,《小说选刊》2024年第11期选载),再次以浓郁弥漫的烟火气息,同时又闪耀着理想主义辉光的现实描写,向我们宣示着他游刃有余的创作实力。这篇作品通过主人公王星星一次突发奇想的回乡之旅记录,灵动飘逸地刻画出“游子”与故乡那丝丝缕缕的情感涟漪,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发乎于血脉亲情、同时又超越了通常的生命延续语境的人间大爱,使得“老家”这一原本具体而微的所在,有了更为活色生香的体现和更加恢弘宽阔的表达。
我这些年读过王方晨不少的小说作品,也曾经对他的作品有过比较深入的打量。在我的内心认知里,始终觉得他的诸多小说在表达方式上比一般的现实主义作者多了一些飘逸的色彩。他常常会在精雕细刻描摹的基础上,更多地在故事文本中寄寓一些别致的元素,让小说本身的意义多了一些解读通道。比如他在《老实街》《大地之上》等作品里故事建构的延宕和人物塑造的抽象,就或多或少地映照出作者本人个体的主观创作意志。记得当年我在为他的这些作品撰写评论时,就特别想通过对其作品的内核的捕捉,去考量到他思绪腾挪的去向。而今天我们再次读到的《老家》,就会猛然发现,他的写作根基似乎更加扎实了,其拓展的维度有了更为开阔的丰沛,特别是感觉他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拿捏更加娴熟,对故事文本的把控也更为到位。
星辰照何处,游子还乡路。王方晨的《老家》,描写了主人公的故乡情怀抑或是乡愁回眸,但作者明显不愿意把作品主旨仅仅就这样很粗放地展示,他很有心得地把主人公王星星的情绪,设置在炎炎夏日的高温中去踅摸。一种特定的环境,一次别样的回乡旅途油然显现。在文本中,作者处心积虑地设置了“奶奶”这个艺术形象,既是他故事发力的原点,同时也是赓续其“老家”广阔意蕴的渊源。在“奶奶”那极富人文情怀的感天动地中,家乡那些各有个性特点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由他们衍生出来同辈兄妹和家族后辈,便可以有声有色地活动在一个异常宏阔的舞台上。
当主人公回到阔别已久的乔大庄后,沉浸在与乔家亲人相聚的喜悦中,幼年的往事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这样的温情脉脉时刻,却暗藏着血脉的谜团游离。父亲的身世、小姑的求助、同窗的际遇,让小说的一个个悬念次第展开,读者也会在主人公回乡后的一举一动中,逐步对“老家”的山山水水和故土亲情有了一次更为逼真的接触。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延绵生生不息。正是“奶奶”当年义无反顾地抚养了革命志士孩子的大义之举,才使得王星星的父亲在乔家这个庞大家庭序列里有了温馨的落脚之地,当然也才有了后来王星星的出人头地。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主人公王星星和这个家族原本是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家”,有了一位慈祥的老“奶奶”,王星星作为“孙子”的情感关联才有机地融入进这个山村前世今生的巨大变革,才有了和乔家一干人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有的往事都沉入过去,更多的瞻望却烛照着未来。在辽远的星空与浩瀚的微山湖之间,人性的天平如诗如画地书写。在这里,“老家”对于王星星意义得到了宏阔的呈现,主人公在血缘意义上的故乡外,最终找到了他最后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宿。
作者的运笔非常巧妙,开篇即以王星星特别想为“老家”做点什么事、而恰好遇到小姑的求助为抓手,以敏锐笔触和生活洞察的丰沛,将人间情感的波澜描摹得浑厚无比,以此引领着读者一步步地走进其故事的微妙转圜中。
众多鲜活人物的塑造,特色鲜明的言谈举止的展现,将当代乡村的火热日常和人们在时代浪潮中精神面貌的变迁很熨帖地结合在一起勾勒,把普通乡民追求个人幸福与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之间的种种举止,有血有肉地串联在一起。
主人公王星星身世的设置,也体现了作者为了摆脱一般文学创作中比较常见的血缘性的老家概念。奶奶曾经给予父亲以老家的关爱和精神滋养。小说中的养子与养母的关系,不仅涉及到上一代人的牺牲,也造就了奶奶一家庄重凛然的人生品格,同时也影响到主人公与老家的亲情关系。至于主人公真正的“老家”在何方,似乎在这里就没有了深究的必要。
因此,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去解读《老家》,就足以感受到作者那种呼之欲出的超越了人间亲情的澎湃,也足以感受到作品对家国情怀的一种更加恢弘的表达。同时,我们还能够通过这篇作品看到王方晨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突破和艺术伸张。
(原载《新华书目报》2025.04.17)
壹点号王方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