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桐梓县花秋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党员、大户示范带动,在该镇14个村(社区)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如今,肉牛产业成为该镇支柱产业,村民过上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幸福小康“牛”日子。
近日,记者走进花秋镇兴河村肉牛养殖户吴开龙的养殖场,当天他出售了5头大肥牛给遵义市肉牛收购客商刘斌,脸上露出收获的喜悦。他乐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我从事肉牛养殖已经有10多年了,每年要出售20多头肉牛,收入可观。同时我还把牛粪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种植有机玉米、高粱、牧草,不但玉米、高粱得到丰收,秸秆还成为肉牛养殖的生态饲料,节约了养殖成本。”
“兴河村一直有养殖肉牛的传统,特别是我们种植的6000多亩玉米、高粱、牧草,通过青储发酵,为肉牛养殖提供了丰富的生态饲料。同时把牛粪还田,作为玉米、高粱、水稻等农作物的生态有机肥,达到生态种植、养殖循环发展。目前,兴河村有肉牛1700多头,普通村民喂养3头以上的肉牛,每年出售1头肉牛,收入就有1万余元。”兴河村党支部书记孙洪军与记者交流时说。
“我一直从事肉牛养殖,种植了6亩牧草,在村民手中收购玉米、高粱秸秆等用于肉牛的饲料青储,肉牛的品质得到客商的认可。同时,我喂养母牛繁殖小牛,减少仔牛成本,并学习肉牛科学养殖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我养殖肉牛10多年来,依托科技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还照顾好了家庭。”岔水村肉牛养殖户王家洪谈及发展肉牛产业带来的实惠时这样说。
“肉牛养殖要做到小心、细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步做好各种防疫措施。我与客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及时了解外地肉牛市场变化信息。”李坪村肉牛养殖户周大海向记者介绍他的肉牛养殖经验。
“花秋镇的肉牛产业发展迅猛,不但量大,品质还很好,很受市场欢迎。我每年要在花秋收购肉牛2000多头,销售到上海、广东、福建等地。”遵义市肉牛收购商刘斌说。
目前,花秋镇有肉牛家庭小农场120家,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模式,5000余户村民养殖肉牛3万余头,每年出栏1.5万头,产值2亿多元。肉牛产业成为花秋镇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畜牧支柱产业,村民通过肉牛产业的发展,过上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幸福小康“牛”日子。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桐梓融媒
作者:邱胜 王华秦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桐梓融媒
责任编辑:李俊 欧阳博婧 肖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