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寻基层治理密码|“小积分”如何撬动公租房社区“大治理”,秘密藏在这本“积分存折”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7: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乔 实习生 马厚雪

“黄嬢嬢,你的积分攒得快哟!”

“是啊,上周我又是送餐又是去垃圾分类,十几分呢。”

“你们今天准备换啥子?我准备去理个发也。”

……

近日,在沙坪坝区丰文街道清悦社区“和顺茶馆”,一场积分兑换活动引来小区居民驻足围观,现场好不热闹。

这个由6.8万人组成的超大型社区,曾因人口流动频繁、习惯差异陷入治理困境。

如今,丰文街道依托650平方米的“和顺茶馆”,以“小积分”为支点,撬动起公租房治理的“大治理”,将这个人口密集的公租房社区转变为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美好家园。

破局之困:

从“陌邻疏离”到“治理突围”

2017年,丰文街道学府悦园公租房迎来首批租户,数千名“新市民”在此安家。

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楼道碰撞、在公共区域摩擦,热闹的人流中却弥漫着疏离的气氛:邻里间互动寥寥,没人参与公共事务……社区治理,陷入困局。

日暮低垂,楼栋长张大姐攥着喇叭在垃圾分类站点前,“垃圾投放要分类哦!”她略带沙哑的提示声被穿堂风卷碎。

十米开外的休闲长椅上,几个小孩正在上面肆意踩踏攀爬;网格员小刘正逐户征集电动车停放意见,却屡吃“闭门羹”……

这些故事,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社区治理的“尴尬”。

如何让这6.8万带着不同故乡烙印的“新市民”找到归属感,成为摆在丰文街道面前的难题。

积分赋能: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

“社区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必答题。”丰文街道负责人认为,面对这份社会治理新考卷,他们必须结合实际,创新破题。

转机始于和顺茶馆的一次“积分发布会”。

居民楼下的和顺茶馆飘着茶香,清悦社区书记李莉举着印着“文明换享家”的积分手册:给独居老人送餐积5分,参加洁美行动积2分,矛盾调解积5分......

这场“公益行动量化积分”制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居民的心门——

年轻人在茶馆组建科普课堂,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居民自发清扫公共区域,退休电工维修排查电路隐患,参与者既能积攒积分,又能学本事。

居民李阿姨禁不住感慨:“以前觉得社区事不关己,现在攒分能换牛奶、磨刀,大家伙都抢着干!”

据了解,该社区细分出5大类18条细则的积分项目和7条扣分项目,量化志愿服务贡献,约束居民不良行为,通过参与环保公益、知识科普、技能服务等社区活动进行积分积累,不仅可12项便民服务,还可以到和顺茶馆“积分超市”换取物资,探索形成“公益行为量化积分—积分双向兑换服务—服务 反哺社区治理”的全链条闭环机制。

这一机制激活了 “沉默的大多数”,让道德倡导转化为利益联结。

双向奔赴: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积分不仅是奖励,更是社区治理的“通用货币”。

下岗工人刘师傅的故事便是缩影。

曾经,刘师傅曾因失业消沉,如今凭借磨刀手艺每月赚取300积分,不仅兑换生活用品,还用积分给孩子换文具。“助人者得助”的理念,让他在服务中重拾社会价值。

在和顺茶馆“文明换享”市集上,一场特殊的“技能交换”正在进行:理发师为居民修剪头发,下岗再就业的刘师傅用磨刀手艺换取积分,高校志愿者用急救培训服务兑换文创礼品……居民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受益者。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推动了公租房社区“守望相助”邻里氛围的形成,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你看,这面‘积分荣誉墙’上,有给留守儿童送餐的黄嬢嬢,还有照顾独居老人的张师傅。”清悦社区书记李莉指着茶馆好人榜的照片墙介绍,积分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点燃善意的火种,通过对这些好人事迹的宣传,带动居民见贤思齐。

一枚积分,丈量着文明的温度;一场兑换,串联起治理的合力。当李阿姨用积分换来的花盆种上邻居送来的太阳花,当刘师傅的磨刀声混着茶馆里的龙门阵在楼道回荡,学府悦园的故事正在改写。

这或许就是积分制的终极答案——它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让6.8万人心手相牵的精神纽带,让“新市民”真正找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