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工业的长卷上,沈阳是一座由钢铁与匠心铸就的丰碑。从新中国工业的黎明到新时代高精尖的浪潮,一代代工匠以双手为笔、以汗水为墨,绘就了中国工业崛起的壮阔图景。
我们将以30位各具特色的劳模工匠为“坐标”,循着历史的脉络,梳理出沈阳工匠谱系的五大阶段——从工业初创的技能奠基,到自主攻坚的核心突破;从改革创新的多元赋能,到转型提质的精准精进,再到振兴筑梦的高精尖领航。这些闻名全国的沈阳工匠中,有人创造了用50分钟完成原来需8小时生产的纪录,有人以发丝二十五分之一的精度挑战极限,有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家空白……他们是时代的刻度,是国家的脊梁,是“匠”影流光的永恒注脚。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面孔与炽热的灵魂,读懂沈阳工匠的群像“史诗”,见证中国工业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辉煌征程。
赵国有
新纪录运动的创造者
原沈阳第三机器厂车工,他将加工一个塔轮的时间从8小时缩至50分钟,成为当年东北新纪录运动的创造者。1949年10月,东北总工会和沈阳市总工会作出决定,在全市开展学习赵国有创造新纪录的群众运动,此后创造新纪录运动逐步推向全国。1950年,赵国有荣获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马恒昌
全国劳动模范小组带头人
原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组长,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工人运动活动家。以他名字命名的“马恒昌小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生产小组。1950年,“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马恒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马德有
航空工业攻关先锋
原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工人、原国营黎明机械制造厂工人技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用废旧材料研制出5种发动机检修专用模具、卡具和检测设备,提高工作效率。195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焦百顺
新中国首枚金属国徽铸造者之一
曾任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大型工段工长。1950年9月,他肩负铸造新中国首枚金属国徽重任,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提前20天成功地铸造出10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圆满完成任务。其中直径为2米的大型国徽于1951年5月1日庄严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1956年,他荣获全国机械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徐连贵
凿岩机操作技艺顶尖高手
曾在沈阳风动工具厂工作。他研制出凿岩机缸体套料刀,提升了金属利用率,被誉为“节约增产的好车工”。1956年、1959年两次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陈玉言
突破产量定额的革新先锋
曾在沈阳风动工具厂工作。她创下5年完成7年半工作量的优异成绩。1956年、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成为沈阳工业革新领域的巾帼英模。
董朗泉
机床切削技艺“神刀手”
曾在沈阳第一机床厂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工人出身的技术员,他革新车床齿轮转数,效率提高8倍;改进刨床技术,工效提升101倍,堪称技术革新先锋,被誉为“神刀手”。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生产者。
王凤恩
全国工业建设“一面旗”
曾在沈阳变压器厂工作。他是中国首台5000千伏安大型变压器的主要研制者。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大会,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战线生产建设“十面红旗”之一。
尉凤英
革新浪潮中挑重担的“铁姑娘”
原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曾任沈阳一三九工厂副厂长、工会主席。从1953年到1965年,她带领技术人员完成177项技术革新,工友们称赞她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她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65年,她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
王铮安
万吨挤压水压机核心缔造者
曾在沈阳重型机器厂工作。1952年,他负责设计五吨蒸汽锤,这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重型机器。20世纪60年代初,担任1.25万吨卧式挤压机的总设计师。1966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万吨水压机的国家。
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
第一个职工技协组织发起人
1961年,新中国第一个职工技术协作组织在沈阳诞生。当时由工人出身的劳动模范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率先发起。沈阳技协的经验迅速推向全国,被赞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
王春香
生产技术革新“领航者”
曾在沈阳鼓风机厂工作。1955年到1961年,他完成弹簧光刀等多项技术革新,创造出加工13000根各类风机主轴无废品的优质高产纪录。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金福长
勇闯革新之路的“刀具大王”
曾在沈阳重型机器厂工作。他研制24类220余种新刀具,为厂内外解决180余项技术关键,被誉为“刀具大王”。1979年,成功研制“等离子热节削”新技术,填补了我国机械工业的一项空白。1963年至1980年,四次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工作者。
杨洪吉
与平炉共生的“钢铁战士”
曾在沈阳重型机器厂工作。他攻克多道技术难关,用平炉冶炼出高锰钢,每冶炼一炉高锰钢可比电炉冶炼同等数量的钢节电2.5万度。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张成哲
全国闻名的“革新大王”
曾任沈阳铸造厂副总机械师、设备分厂厂长,沈阳市劳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他是全国闻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在厂内外共参与完成革新项目785个,其中重大项目60余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18项,节约各种原材料几千吨。人们赞誉他是“革新大王”。1979年、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阎德义
焊接技术攻坚的行业标杆
曾在原黎明机械公司工作。他参与歼-5、歼-6、歼-7等型号飞机发动机试制与量产,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首创拖斗充氩和反面保护新工艺,成功在大气层中实现钛合金焊接,填补了中国焊接技术的空白,成为闻名全国的“焊接大王”。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沈延刚
玻璃行业技术攻关大王
曾任沈阳玻璃厂钳工、高级工程师。1976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玻璃自动掰切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还借鉴国外的技术资料,成功制造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热风烤窑”关键部件——燃烧器,为我国热风烘烤孔机大型池窑提供了成功先例。1989年,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史继文
自学成才的“数显铁汉”
曾任沈阳鼓风机厂数显中心站站长、辽宁省数控数显技术服务中心经理。他自学成才、大胆创新,是工人出身的数显专家。他盘活厂里的“废品”,使车床的废品率由20%降至2%。他身患重症仍坚守岗位,以“铁汉”之姿彰显新时期“铁人精神”。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张绍阳
超微孔模具的开创者
原沈阳手表厂模具钳工、技师。20世纪90年代,在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他研制的“超微孔模具”使企业打开市场。他先后完成了技术革新50多项,其中“石英电子表整体一钻表夹板”填补国内空白,在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金奖。199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十大能工巧匠”。
徐正新
工业生产提效的“时间先锋”
原中捷友谊厂铸造工人。受劳模父亲影响,他坚守在苦脏累的铸造扣箱岗位上,创造了月工时638小时、50个品种、扣236箱无一件废品的生产纪录。他用26年的时间完成了60年的工作量。1995年,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唐乾三
航空制造的“军民融合领航者”
曾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他主持完成4项国家重点新机科研项目,歼-8Ⅱ型飞机研制开创了我国歼击机研制周期最短范例。他积极推进“军转民”和“内转外”战略,使企业成功地走上军民融合的道路。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邵守元
节约降耗的“好工人”
原沈阳变压器厂工人。他为储油罐安装了24台自动化计量仪表,解决了储油罐“跑油”问题。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李志强
“动力铁军”技艺团队引领者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装配厂特级技能师,“李志强班”首任班长。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航空发动机装配技术难题,实现工艺创新126项,所带领的团队赢得了“动力铁军”的美誉。他荣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徐强
开创“徐强精度”
现任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总监、安技环保部部长。2004年,自学成才的他,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4级精度的全国之最,被同行称为“徐强精度”。正是他不断创造的奇迹,使“沈鼓”牌透平式压缩机拥有了与外国公司同台竞技的实力。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曾当选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姜妍
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
现任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她主导设计出我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被誉为“我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洪家光
为国产战机提供强劲“中国心”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叶片加工厂车工、高级制造工程师、首席技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滚轮精密制造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多项技术革新,获30余项国家专利。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刚
航空精密加工的“破壁者”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王刚班”班长,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铣工首席技师,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航空航天月桂奖之大国工匠奖等荣誉。两次斩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完成了千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攻克了航空薄壁件铣削加工的最大难题,能够精准加工出薄如纸的0.1毫米最小厚度。2024年获得航空报国杰出奖。
方文墨
创造“文墨精度”
全国青联副主席,现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标准件中心“方文墨班”班长,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正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他创造了“0.00068毫米加工公差”的“文墨精度”,获得“加工钛合金专用丝锥”等3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荣获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封葑 实习生:袁怡整理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