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 早报记者走近3位读书人探讨AI时代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面对着AI以破竹之势闯进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股科技浪潮之下,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被卷入变革旋涡,不禁让人思考:在AI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传统阅读又该何去何从?青岛早报记者采访不同代际读书人,共同探讨AI时代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陆安
不曾想到,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势会如此之猛,令人猝不及防、瞠目结舌。
在AI与传统阅读的博弈之中,车有车道,马有马路,分工明确,各行其道,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固然有分野,但更有交互,二者兼善并美、相互协同,方可实现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把简单重复、机械加工、数量积累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而把创造性、复杂性、尖端性的工作,留给人类智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读书也是如此。读那些有营养、有生命力、经典性、开启心智的好书,摈弃那些等同于甚至还不如人工智能合成的劣书,当是读书人应有的鉴赏力和选择力的集中体现。
基于大数据、大算力构建起来的AI,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时代大潮扑面而来,作为个体的读书人,绕不开、躲不过,只有直面应对、冷静思考、保持读书的定力,才能择善而从、稳健前行。
真理性、原创性的文明成果,AI无法提供,还得依靠人类,物理学离不开牛顿和爱因斯坦,文学离不开莎士比亚和曹雪芹……这些在人类文明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星斗,岂是AI所能取代得了的?AI充其量只是将已有的、常识性、甚至良莠不分的信息碎片高效便捷地聚拢起来,水平移动、量的积累而已,无法实现垂直升华、质的飞跃,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却能做到。
打个比方来说,煎蛋的方式方法,从AI上可以迅速检索出来,属于“明确知识”的范畴,可是,煎蛋的火候,却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经验积累,这是一种无法被取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这种“默会知识”需要日积月累,尤其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般的多元摄取、浑然天成。冰冷的AI,永远不会给人带来传统阅读所具有的那种温情、厚重、力量,还有那一缕缕沁人心脾、陶冶性情、激发心智、释放潜能的书香,这才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基和安放灵魂的家园。
付鹏
AI时代下的阅读,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互联网对阅读习惯的影响。互联网对读写的实质性冲击大概是在其普及约10年后产生的。在智能手机等便携上网工具出现前,互联网只是阅读的助力,书籍阅读与文学创作多是纸质的延伸。而当阅读与写作真正受互联网影响后,“纸质阅读”的信仰与坚守也随之兴起。网络产物常具碎片化特征,难以撼动传统读写。因此,媒介的改变创造出的至多是一种与传统读写平行的产物。我们执着经典,因其经历史、时间及多民族思想习俗考验,是大浪淘沙后的文明结晶,岂会被流于表面的工具打倒?
媒介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大家对阅读的理解,换言之,将“阅读”定义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本身就是片面而狭隘的。阅读的本质,是超越时空与地理的限制,与历代最有智慧的人进行交流和对话。并且,通过阅读的训练,我们将变成“爱智求真”的一部分。通过接受先贤的思维训练,将自己的智力投入到为思想的高塔添砖加瓦的事业中。人类的思考就是一座高塔——世界是怎样构成的?人的认知限度有没有尽头?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在高塔最顶端的明珠。
如果说写作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学术素养,那么阅读也是可以的。你能够阅读何等维度的书籍,并对其观点做出独立思考之下的判断,本身就是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体现。在付鹏看来,AI别说影响阅读,连传统的纸质阅读媒介都动摇不了。世间哪会有比一本纸质书更趋近于完美的事物呢?纸质书的背后是历史悠久的学术研究与出版行业,通过严格的筛选、评判、淘汰,最终呈现出的精华。而AI在诞生之初就呈现出其盲目的唯逻辑性以及原始资料的不可靠性,哪怕是作为学习的辅助都是先天不足的。
AI时代下,我们更能认识到纸质书与静心阅读的可贵。AI是人类造物,我们怎会成其奴隶?
刘伊心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刘伊心认为,读书如流水滋润干裂的土地,如天空包容迷茫的小鸟。所谓一枕书香,是求真,是悟道。过去不会因互联网改变,今天不会因AI改变,未来亦不会因任何技术变革而改变。
在古代,人们只能在摇曳着点点烛光的庙堂中读书。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智者在树下禅定,思考,心如止水。遥闻车胤在夏日以萤烛为灯,照亮了厚重的卷轴。蝉的鸣叫、青蛙的歌唱、蚊虫的叮咬,仿佛都安静了下来,被他的光芒所震撼。此时的车胤,或许已达到了“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的境界了吧。
古人读书,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情怀。人们在今天读书的方式很多,更应当摒弃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信息茧房,注重灵魂层面的滋养。
在技术大爆发的时代,“日新月异”已是不可阻挡之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难道不是最奢侈的享受吗?刘伊心说,每当她读书时,常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打扰——在今天看来,就包括AI盲目整合的各种出处不明的信息。所以,要力求安然地读完一本书。并且,读书也不应贪多,在时光的余白处,通过阅读与思考滋养干渴的生命,当你洒脱地拿起书时,便不再有时间的概念,这份智慧与心态,足矣。
或许电子设备和人工智能改变了大家对于阅读的认识,但当我们将视野拉长到近乎无限的时间尽头,那种工具层面的便捷、暂时的刺激与满足和投机式小聪明的满足何足挂齿?长得过快的树,是空心的,只有脚踏实地、根基稳固才能收获栋梁之材。背负着长久空虚的短暂欢愉,有何价值?
对于阅读方式的恐慌与紧张,和面对无限知识的博大与空旷,本就是“庄周梦蝶”式的一体两面。越是在众声喧哗中,人越需要有一个宁静的心。把AI视为人类文明的过客,生命才不会变得苍白。
今年的读书日前夕,由中国青年报发起的《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阅读报告》发布,数字解读AI时代与阅读的关系。数据显示,89.9%的受访青少年认为在AI时代保持深度阅读、独立思考更重要了。从阅读量来看,52.9%的受访青少年过去一年读了4—10本书,近三成受访青少年读了10本以上。在阅读时长上,受访青少年平均每周阅读时长多在1—7小时,比例为85.5%。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