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彩绘新沂蒙——临沂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综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8:19:00    

在临沂客户端讯时间见证奋斗的历程,田野凝聚丰收的热望。

从山东省五级71位书记齐聚沂水县西墙峪村共话乡村振兴,到坚持片区思维发力建设“五个乡村”,从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到广结中化集团、北大荒集团等“乡村振兴合伙人”绘就“现代耕耘图”,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新兴业态,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增速稳居全省前列……沂蒙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不断呈现。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伟大工程,是践行“党群同心”的主阵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基本路径,有力有效推动沂蒙乡村全面振兴,全市一产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相继迈上500亿级、1000亿级台阶,“三农”成为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深厚基础。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建强“沂蒙粮仓”

沂河新区相公街道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等“会种地的人”合作,推广使用智能农机,建设智慧农场,为农业提供新质生产力。临沂农科“南繁人”耕耘育种“试验田”,40多年来育成近百个农作物新品种,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平邑县通过认养一头牛公司打造全产业链优质奶源加工项目,蹚出了联农带农“犇”向振兴的新路径……一幅幅多彩的耕耘画面拼出临沂“三农”丰收图。

新时代,我市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严抓耕地保护,提升高标准农田质量,狠抓单产提升,突破牧业发展,加快种业振兴,近4年国审、省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4个,临麦9号高产攻关田连续3年实打亩产超过800公斤。2024年全市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5%、25.3%、9.5%、16.4%和13.3%,全省粮油、果蔬和畜产品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聚力五个片区建设 带动全域振兴

每年有14万尾观赏鱼从沂水县诸葛镇的养殖池里“游”向世界。2024年,当地18个村集体和村民从苗氏金鱼联村共富项目中增收520余万元。像这样的特色产业项目,诸葛镇“陌上花开”乡村振兴片区共打造了14个,真正实现了富民、强村、壮镇。

每逢节假日,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乡居”乡村振兴片区的“大地乡居·石泉”民宿“一房难求”。“我们对照有稳定收入、有消费场景、有配套服务‘三有’目标,坚持新旧融合、产业赋能,用好原乡人、激活原生态、传承原文化、尊重原居民,打造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共同富裕样板。”农业农村部挂职干部,莒南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蕾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片区整合资源、促进均衡,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一片一片地抓,抓一片成一片,走出一条连片振兴沂蒙乡村之路。目前,全市建成市级以上片区193个、覆盖46.3%的自然村,央视《对话》“五级书记话乡村振兴”在沂水县西墙峪村录制,全面呈现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和路径方法,引发广泛关注。

主动对接长三角 做强富民产业

“全国肉鸭生产加工第一县”沂南县建成云禽兽智能科技平台,打造“商仓流”一体化园区,推动食品产业转型,每年上亿只鸭子“乘”着云仓,“踏”着冷链,潇洒“飞”过长江去,畅销长三角市场。

我市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贯通一二三产,下大气力做好“土特产”、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三篇文章,培育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目前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产业24个,建成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305个,长三角每3个桃就有1个产自临沂,兰陵蔬菜占上海市场的40%;形成畜牧屠宰、粮油加工、预制菜等7大产业集群,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45家、营收3593亿元,均居全省第1;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1个,建成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5个、“沂蒙乡愁”精品民宿166家,2024年乡村游接待游客3700万人次、收入350亿元。

推动服务均等化 打造沂蒙和美乡村

面对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平邑县温水镇永西村党支部用“一袋水泥”打开被动局面,凡是投工投劳、积极参加村庄建设的,每硬化1平方米路面,就奖补1袋水泥,党员带着村民干,我的家乡我建设,村庄实现由内向外的嬗变,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漫步临沂乡村,平坦村路向农家延伸,飞线下地亮出清朗天空,污水沟变成景观河,村民用上充电桩,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处处可见绿满村庄花满巷。我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如今,“四好农村路”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稳居全省第1;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6.2%和9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7%,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全覆盖;改造提升1465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建成县乡村物流站4200个,有力推动农产品“进城入市”。

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乡村活力

兰陵县利用闲置宅基地引进乡村产业项目,打造文化广场、特色民宿、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宅不再闲,农民有钱赚,我市农民的闲置宅基地成为乡村新业态青睐的“蓝海”。沂南县振民蔬菜合作社利用“四雁振兴贷”发展规模化种植,每年增收20余万元。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我市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我市坚持“小切口”“微改革”,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围绕“人”,创新推进“四雁工程”,累计培育四雁人才20.1万,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万个,打造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沂蒙四雁”品牌。围绕“地”,深化农村空闲地盘活机制,累计盘活空闲土地1.3万亩,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围绕“钱”,扎实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围绕“技”,持续实施“翅膀工程”,科技赋能让乡村振兴向“新”提“质”。围绕要素流动,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撮合城乡资源精准匹配,累计达成合作项目2万个、资金140亿元。

厚植文明乡风 推动乡村善治

1944年除夕,为解救日伪军屠刀下的临沭县朱村村民,24名八路军“钢八连”战士长眠于此。如今,朱村村民自编自导情景剧《第一碗饺子祭英烈》,将延续下来的“过年头碗饺子祭英烈”特殊年俗搬上舞台,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知晓,令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我市坚持依法治村,出台美丽、健康、法治、文明乡村条例“四部曲”,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强化阳光理村,推行“小微权力清单”, 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实现党务、财务、村务公开“三个100%”。 攻坚突破弱村,将1328名省、市、县第一书记安排到953个村驻片帮扶,“一村一策”精准提升。建设平安乡村,构建“热线首发

”信息化、党建引领网格化和综治中心贯通融合机制,形成矛盾排查处置闭环。厚植乡风兴村,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行动,推广“美德积分制”,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村居全覆盖,惠民礼葬改革全国推广。深化乡村道德文明创建,广泛举办“乡村好时节”“四季村晚”“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红色基因传承、小戏小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鹏 魏玉娜 通讯员 张洁

编辑:江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