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十日谈·旧书新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1 16:26:00    

陈守实先生(1893—1974年),字准佩,号哭芸,别号漱石,著名历史学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在明清史、边疆史、文献史、史学史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陈守实先生出生于江苏武进,自幼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接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17岁时,他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但因无法支付学费而辍学,之后跟随晚清学者屠寄研习历史。1925年,陈守实考入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专研明史。在诸先生的指导下,守实先生于1927年发表了第一篇翻案性的学术文章《明史稿考证》,同年四月,先生自清华毕业,在梁启超先生的帮助下前往天津南开中学任教。虽然真正的交际只有短短两三年,但王国维先生在陈守实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与其后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2024年4月,我在整理仓库时,发现一套线装书,函套上的书名已经缺失,打开函套,发现是丁卯秋季校印的二十四卷本《观堂集林》+《观堂别集附补遗后编》。《观堂集林》是王国维先生的一部自选文集,集中收录了先生在金石、史地、版本和训诂等学科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逾二百篇,这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被公认为中国学术史中的不朽之作。我们复旦旧书店所藏的这套《观堂集林》,便是1927年先生自沉后,由罗振玉先生主持所辑《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共四集四十三种之一种,同年以海宁王氏名义由天津罗氏贻安堂出版发行。

这套书本身倒不是绝无仅有,但难能可贵的是,本套书籍的第五册封面上有“观翁所著书第一集五守寔”的行云流水般的毛笔题款,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套书应该是复旦历史学系的陈守实先生旧藏。因为“寔”同“实”。果不其然,翻开封面,我发现每册书的扉页右下角均钤盖有一方“陈守寔印”的白文印,那么可以确定这套书曾经的主人就是陈守实先生了。此外,书中近一半的文章上含有守实先生所标注的句读符号,读书笔记及题跋总共也有近百处。这些笔记涵盖了先生对其先师所著文章的注解、评价、补充和更正,处处展现了他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从中也能窥见他对静安先生著作的尊重、继承与发展。

书卷十六,蒙古秘史考部分有一处笔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粗略读来的释文如下:史料考证颇非易事,长编、会编、全史,屠氏皆所熟审,而烧饭一说,乃采于蒙俗,全不合典据,不能不谓之一失。这段话里的屠氏,应该指的便是守实先生自17岁开始便跟从学习的晚清学者屠寄,屠寄尤专于蒙古史,著有《蒙兀儿史记》,对后世元代史学影响甚大,这里守实先生对屠氏的学术成果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订正。在这小小的一段题跋里,三代三位学者在同一课题上穿越时空的交响与传承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套《观堂集林》收于何处,何时收到的,我倒是也无从考证了。它的现况很好,白纸黑墨铅印,四合蓝布函套,百年的风雨让它拥有典籍的风雅与纯朴,师生之间的隔空交流更为它添上了一分颜色。意犹不尽,最后借用白居易的一句小诗来做结尾:“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