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陆续公布人口数据,不少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依然强劲。从江西南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产业引才,到贵州贵阳全力打造“筑才”品牌以政策聚才,再到湖南长沙推进“园区、校区、景区、城区、社区”五区融合的“创新生态圈”以环境留才……多地持续培育产业优势,完善人才政策,优化城市环境,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流动流向影响着发展格局和质量。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从数量规模、素质质量、结构优化程度等指标来看,我国人才队伍已跃居世界前列。应当看到,“广栽梧桐”与“凤凰来栖”的良性互动正成为各地频频上演的精彩故事。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无论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还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要的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赋能作用。各地积极推动人才集聚,正是着眼于通过集聚和释放高端、创新人才优势,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发展能级。比如,2013年以来,贵阳贵安凭借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目前已形成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等环节的完整大数据产业链,这靠的正是产业与人才的相互成就。
政策是否完善、能否落地是招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对各地来说,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人才之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从政策规划中体现广揽英才的诚意,更在于积极回应人才关切和创新创业需求,从政策内容上释放留才用才的暖意。近年来,各地围绕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纷纷出台激励政策。贵阳针对外地来求职、考试、面试的青年人才,提供7天至30天的免费住宿;南昌先后制定出台“人才10条”、新“人才10条”政策,累计兑现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超40亿元。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越来越多地方正在形成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还需要积极建设让各类人才既能“创新创业”也能“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鼓励先行先试,营造让人才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还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使各类人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生态。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办好人才安居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具体细微的民生实事,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可以说,哪里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哪里有干货满满的政策礼遇,哪里有生机盎然的发展环境,哪里就会成为各类人才心之所向、步履所往、扎根出彩的集聚高地。努力把潜在人才“挖”出来、把紧缺人才“引”进来、把更多人才“聚”拢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